在春风拂面,鲜花盛开的红五月上旬,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人口与发展研究所、青少年研究所、宗教研究所的26位同志,利用短暂的休假间隙,开展了带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红色之旅”,按照当下时兴的叫法,这条路线也被称作“两黄两圣之旅”,所谓两黄,指代的是黄土地和黄河;所谓两圣,形容的是华夏始祖——古代的轩辕黄帝和现代的革命圣地——延安。通过5月3日到7日短短5天的行程,我们一行队伍无论是对黄土地上的风土地貌及社会人情,还是对祖国母亲河黄河的壮观气势;抑或是对千年古都西安的魅力及历史底蕴,以及对革命发祥圣地延安及当年中共中央所在地的枣园,包括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革命领袖的风采,都有了非常直观的感性体会和引发深思的理性认识。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类似我们这种文化上的寻根认祖和接受革命事迹教育的人文考察,对从事社会科学的我们而言,是走出书斋,充实更多知识见闻的好机会,其意义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5月3日,我们乘坐的国航飞机CA1216自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咸阳国际机场后,当地一位年轻的女导游张婷就以“鲜花接机”的方式,给予我们亲切而热情的迎接。这位姓名发音听上去和著名台湾女演员张庭相同的关中女子,上来就开始给我们介绍起带有浓重乡土特色的陕西话,她模仿着电影《有话好好说》中导演张艺谋客串的民工喊话台词,大声地叫唤:“安红,俄爱妮,俄想妮,俄想妮咧,想得飞也飞不出(就是睡也睡不着的意思)”,以及“俄想倪滴太太”(我太想你),“没有辣子,嘟嘟嚷嚷”诸如此类的话语,大客车的车厢内气氛顿时为之活跃起来,老陕的口音和秦腔也让我们得以见识。车行路上,眺望窗外一座座山丘土坡,聆听着导游提到的“到了北京看砖头,到了上海看人头,到了西安看坟头”的说辞,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古城中心,下车在大雁塔水景广场,在唐三藏塑像前留影,和各地游客及当地市民一起欣赏六点整开始的音乐水景,只见那众多排列整齐的喷水管口,射放出方向不同、高低错落的水柱,随着节奏鲜明强烈的西洋音乐婆娑起舞,似乎对我们跳起了欢快的迎宾舞。晚饭时,邻桌有十多位俄罗斯男女,他们不断发出一阵阵“乌拉、乌拉”的欢呼声,也提醒着我们,古城西安的厚重文明历史,对世界各国游客来说,同样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当晚我们入住延炼商务大厦。
在“五四运动”八十九周年纪念日的早晨,我们驱车前行至黄陵县,导游也更换成了陕北的“后生”徐云峰,据小伙子介绍,这里如今有13万居民,按照古代王朝的划分,他们都是守陵户,也就是说,全国13亿人口中,平均每万人就有一个担当了守护“天下第一陵”——黄帝陵的名分。其后又拜谒了轩辕庙。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高大巍峨的黄帝手植柏,据说七人合抱还不能将树干包裹住,其种植年代之久和粗壮,也可见一斑。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其时位居全国抗日阵营最高领袖蒋中正手书的“黄帝陵”石碑,也无言地伫立在亭子里,听说文革时该真迹遭到毁损,改革开放后才告恢复。而黄帝陵中在1997年和1999年先后树立起来的香港、澳门回归石碑,以及给台湾宝岛预留的回归石碑空地,看了叫人动容。怎不叫人感怀祖国尚未能完全统一之缺憾,同时念及台湾老兵们和李政道这样拿过诺贝尔奖的科学界巨擘,都无不在此焚香祝祷,作为同样带有炎黄文化基因的我们,也同样从心底希冀华夏子孙能早日团圆,并发自肺腑地感受到中华儿女的自豪与骄傲。
下午在陕西与山西两省交界的壶口大瀑布处,观赏到“万里黄河一壶收”的美景,这个在全国瀑布规模中位居第三的金色大瀑布,让我们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然壮观气势,有了十分真切的领悟。看到大好河山,心中不由再次蒸腾起万丈豪情,真想在三秦大地上大吼一声:祖国啊,俄爱霓!!!
5月5日是伟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诞生一百九十周年的纪念日。这天一清早,我们就离开入住的宜川电力大酒店,开始了中国革命圣地的参观行程。在当年中共中央所在地枣园,以及毛泽东主席故居杨家岭,参观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文献及照片,有的同志还情不自禁地在当年革命领袖工作过的窑洞里驻足留影,甚至还有的特意坐在当年领袖的书桌前,追怀伟人的业绩,感受历史风云留下的遗痕。这天中午,我们还经过了延河大桥,看到了延安的象征性标志——宝塔。经过这次革命圣地的心灵洗礼,联想到当年毛主席在此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号召而发动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在“纺线线”中拔得头筹,成为冠军的周副主席,工作勤勉的少奇同志,和战士打成一片的朱老总,以及理论上建树颇多的张闻天同志等一代革命家留下的种种感人事迹,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今后搞好本职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赶回西安的归程中,我们再次从和小说《红岩》人物同名的可爱后生导游处,学到了诸如“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碳”等陕北口诀,这位因为家中二老为其打造了一口价值万元,铺好地砖的窑洞而喜滋滋的“二不楞登”后生(即将结婚的青年),离别前夕,还在车上为我们唱起了“信天游”及《东方红》的前身“白马调”,虽说他的秦腔不及如今在神州大地上遐迩闻名的阿宝那么高亢清亮,但那青涩的后生嗓音,和单薄消瘦的身板,蓬乱像鸟窝的头发,以及尚且存留的几分纯真和老实,还是给我们留下较深的印象。
当晚,我们在古城著名的“老孙家”用餐,曾被前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誉为“天下第一碗”的羊肉泡馍,就出自这家饭馆。在席间大家情绪高涨时,人口所的周海旺所长建议大家传念有关青蛙的猜拳绕口令,以提高大家兴致,而且宣布由他先做示范。结果,在大家的期盼和等待中,只听见周所长朗声念道:“一只青蛙两条腿”,顿时,别说其桌上人口所的同志笑到要托腮帮,边上宗教所的一桌闻听后,也差点喷饭!后来“三只青蛙三只眼”的笑话自然也层出不穷,类似这种“独眼双腿大蛙”的笑话,不仅引得笑声阵阵,活跃了饭桌上的气氛,也冲淡了我们白天旅途的疲惫。只是隔壁房间的青少年所桌子上没有类似的花絮,他们的滑稽“故事”将在第二天晚上发生。
翌日(5月6日),我们从入住的延炼商务大厦出发,直奔临潼,先到华清池,观看所谓的“天下第一御汤”,想到白乐天笔下提到的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不知为什么,“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场景,似乎从眼前看到的那几处并不豪华,且有点脏兮兮的水池联系不到一块,倒是对从755年到763年这为期八年的“安史之乱”造成的兵燹,给当时世界上号称东方强国的盛唐,带来从此走下坡路的厄运感到相当惋惜,要是执政者当时能多几分清醒,何至于乐极生悲?
在华清池,我们同时还看到在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双十二事变”中,张学良麾下卫队营长孙铭九上骊山捉拿蒋介石的地方,以及先后因政治形势的需要而由原来的“捉蒋亭”改为现在的“兵谏亭”,让人不由嗟叹世事变化与传统的“春秋笔法”奥妙之所在。下午参观世界第八大奇迹秦朝兵马俑馆,以及根据电脑克隆复制而人工打造的秦陵地宫。我们对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并在历史上留下“书同文”、“车同轨”;及统一货币,焚书坑儒、建立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制等政治大手笔的秦始皇嬴政,更增加了全面的认识。这期间,我们还在导游张婷的带领下,曾去参观军用刀具展示。现场那位穿着类似军服的高个子“婆姨”(陕西人对结婚女性的称呼)或“女娃娃”(对尚未结婚,待字闺中的姑娘之叫法)巧舌如簧,只见她手拿用锰钢或炮弹钢材料制成的刀具,飞快地做各种切丝,砍剁动作,那被削落的萝卜片或丝,如雪片般撒落下来,加上她那连珠炮一般地话语,不由让人想起《高僧传》上描绘的当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将佛法说得“天花乱坠”的场景。当然,最后确实有四、五位同志“心动不如行动”地上前买了这些刀具,而大多数人还就是“走过路过就是错过”地不为所动,以致这位伶牙利齿,恰似“快嘴李翠莲”的女士还手握刀具,追上我们乘坐的“陕5472”大巴,继续推销,其敬业精神实在可嘉。而这天在嘴巴功夫上与其可以PK的,看来只有那位兵马俑馆的讲解员“阿杜”了,个子不高的他,说话特殊,嘴唇不动,一句一句地好似从嘴里蹦出来的钢豆,“我们”讲成“威猛”,“温度”说成“纬度”,别看其貌不扬,口才甚好的阿杜却能把我们一行听众逗得一乐一乐的,其“古事套新词”,“揶揄加调侃”的解说风格,还真如北方人常用歇后语所形容的,“说话像开瓷器店的——一套一套的”。
这天晚上,大家在市中心的钟鼓楼广场“德发长”品尝“饺子宴”,花式名堂繁多,有三十多种,按人头数每人一只地呈递上来,听说青少年研究所的孙抱弘副所长因为眼神不济,结果在夹了一只饺子后,又将同样的饺子再品尝了一回,后因怕影响他人,只好无奈地坚持做“最后一个动筷子的人”,这也引起大家不无善意的笑声。连着两个晚上,两个所领导不经意间招来的欢笑,使我们团队的成员彼此间关系更加随和亲近,也使旅途中经常保持了欢快轻松的融洽气氛。
最后一天即5月7日,上午依然像前几日那样,艳阳高照,气温很高。我们先是游览了当今世界上保存的最为完整的古城墙——明城墙。下午又接着游览了附近的回民小吃街。大部分人同志还特地到“西北四大寺”之一的化觉巷清真大寺参观,由宗教所的葛壮充任临时的导游,介绍相应的伊斯兰教文化知识,这里是飞檐翘角,亭台楼阁式的典型中国古代建筑,与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带有浓郁阿拉伯建筑式样风格的清真寺有着明显的区别,很有其自身的特色,这也是伊斯兰教在古代传入神州赤县,并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见证。
在离开清真寺后,在下午三点,我们上了郭师傅驾驶的大巴,赶往机场。这时天色已变,由晴转阴。等我们到达咸阳机场时,天空甚至下起了濛濛细雨,似乎老天爷也在抹泪送别我们这拨远道而来的客人。在与送到安检口的导游告别后,我们乘坐东航的MU2336飞机,当晚八点,在浦东机场降落,然后各所的同志相互道别,劳燕分飞,回到属于自己的那口城市“窑洞”,从而结束了这次非常有意义,且有益身心健康的联合考察之旅。从某种角度上讲,通过此行,大家彼此间加深了了解,由陌生而变得熟悉,这也有利于今后开展所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攻关课题,为进行跨学科合作打下不错的人际关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