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现状和内观禅修方法”学术报告会综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11-19浏览次数:3099

 2007119上午,印度孟买大学历史系系主任高伯乐教授(T.R, Ghoble)应宗教研究所邀请,在本院作了一场主题为“印度佛教现状和内观禅修方法”的学术报告。宗教所部分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在本次报告会上,高伯乐教授介绍了自1956年以来印度佛教复兴的情况,通过与其它宗教修行方式的比较,着重介绍了南传佛教中内观禅修这一修行方法的内容和特色。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印度佛教复兴状况简介。

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约700年的佛教出现了复兴运动。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先后有几百万“贱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1957年印度佛教徒组织了佛教的政党——共和党。后来,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满共和党的政治路线另组了困豹党。该党在孟买和马哈施特拉有一定影响。迄今为止,印度佛教徒在印度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内观禅修方法的内容和特色。

内观(巴利文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音译为毗婆舍那、毗婆遮那,即观、观法与正观,指如实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起初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开始观照身心不断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一修行方式与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一神教的有本质区别。

内观禅修有3种法门,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提出三门毗婆舍那:唯随相行毗婆舍那、随寻思行毗婆舍那、随伺察行毗婆舍那。这三种内观法门,是依据“等引地”来修内观,并不限于四禅八定或灭尽定。因此,这三门只要修成初禅近分定即可修习内观。

在内观禅修中,修习者必须轮流觉察三相(无常、苦、无我),一时于内五蕴,一时于外五蕴,一时于色法,一时于名法。佛教把人类的情感表现分出十种类别,即“十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前四者称“四圣”,后六者叫“六凡”,最后三者又叫“三恶道”或“三恶趣”,是更为不幸的境界,而地狱则是不幸之最。在内观禅修中,如果出于贪、嗔、痴疯狂盲目地修习内观,就会导致痛苦。反之,如果如实观照苦和灭苦之道,且正确、直接、认真地学习内观,这就会达到佛陀大般涅槃的境界。

一般来说,印度及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场所经常开设“十日内观禅修”课程,这要求学习者首先在课程的十天期间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保持正语、不用麻醉品。此外,还要求学习者心念专注,观察自己全身每一处的感受,觉知感受的本质变化无常,最终接近佛陀大般涅槃的目标。

三、结语。

对于印度佛教现状和内观修习方法,高伯乐教授作了如下总结:内观修习是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对于全宇宙普遍性的问题而言,正是普遍适用的治疗药方,并不专属于特定的某个有组织的宗教或宗派。这种修行方法是一种能将苦根本拔除的方法,是生活的艺术,也是净化人类心灵的方法,不是哲学上或知识上的一种满足。

报告结束后,高伯乐教授还同与会学者就印度新佛教运动与原始部派佛教的差异、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不同、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不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罗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