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3日上午,法国远东学院香港中心主任宗树人研究员(David Palmer)应宗教研究所邀请,在本院作了一场主题为“宗教团体与社区发展:以华人地区(港、澳、台、马)巴哈伊教团体转变为例”的学术报告。宗教所和社会学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宗树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对中国及东亚地区现代性宗教演变的研究。在本次报告会上,宗树人以巴哈伊教在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几个华人地区的宗教团体转型为例,探讨了宗教团体与社区发展的关系。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 巴哈伊教的基本情况介绍。
巴哈伊教是目前传播速度仅次于基督教的一个世界性的新兴宗教,其教旨可概括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倡导“自主寻求真理,人类团结,宗教应带来友爱和睦,宗教与科学一致,克服宗教、种族或派别的一切偏见,人的生存机会均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世界和平,宗教不应干预政治,两性平等、妇女应受教育,圣灵的力量是人的灵性发展的原动力”的原则。19世纪中叶巴哈伊教产生于伊朗,得名于创始人巴哈欧拉。
各地的巴哈伊教信徒以民主选择形式产生“地方灵体会”即各地方分会,再由分会进一步选择产生“总会”,最后选出最高机构“世界正义院”。巴哈伊教世界中心“世界正义院”,位于以色列的海法市。各级灵体会均由9名经选举出的巴哈伊教信徒组成,由此形成一个由下而上的组织选举机制和一个由上而下的“顾问性”的体制。巴哈伊教并没有专门的教职人员,灵体会成员都是义务出任,每一个巴哈伊教的信徒都有传播该教的义务。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哈伊教发展迅速,由最初的约20万信徒发展为600多万,地域从以伊朗为主,到遍布全球,90年代时,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有了巴哈伊教的分布。信徒来自2000多种民族,宗教经典被译成800多种语言,巴哈伊教信徒认为,这正是体现了其“世界大同”的教义思想。在东南亚和台港澳地区的华人中也有不少巴哈伊教徒。例如,马来西亚的20万巴哈伊教徒主要是华人和印度人组成。香港也有不少是相对而言巴哈伊教发展最早的一个地区,但同时也是发展最慢的一个地区。另据资料称香港的巴哈伊信徒有2500人。澳门的巴哈伊教现在信徒人数为1000多人,人数虽少,却非常活跃。台湾巴哈伊教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传入,目前发展得非常好。
二. 当前的问题,一个转折点。
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巴哈伊教信徒人数的快速膨胀,巴哈伊教不设立专门神职人员的体制受到了挑战。主要表现为,没有足够的有宗教修养的人员来帮助新入教的信徒学习和提高他们的宗教修为,以及引导他们如何实践。
巴哈伊教发起了一项名为“精神成长”的活动,各地巴哈伊教的信徒组成研习小组,由协助者和辅导人员对信徒进行辅导,提高他们的灵性洞察力、服务的技巧和能力,培养一定的组织开展精神活动的能力等等,同时开设祈祷班、拜访及精神交流、儿童班、青少年班及辅导员等七门课程。所有的巴哈伊教的正式信徒都被鼓励接受上述系统的培训。至21世纪初时,大部分的参加培训的巴哈伊教信徒都完成了所有的课程。
与此同时,研习小组的培训活动也邀请社会上非巴哈伊教信徒的普通人参加活动,结果非常成功。根据参加者的意愿,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例如一些为人父母的参加者选择儿童或青少年班来增强自己的儿童或青少年教育知识,而一些寻求精神支持的人则会选择参加祈祷班或精神方面的课程。而祈祷班的参与者包括有祈祷习惯的各宗教的信徒、习惯去神庙拜神的人,以及慕道友或无宗教信仰的人。至于巴哈伊教从经典中摘录的一些经文,参与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引导理解,以实现最大化的分享与学习,如“通过纯洁和良好的行为,以及值得赞美且适当的品行,才能达到世界的进步”、“在这神圣的天启中,冲突、争论是决不被允许的,信仰者因而失去上帝的恩宠”等经句,常为参与者所广泛接受。通过培训,参与者可认识到祈祷的重要性,具备纯洁的心灵和动机,或养成祈祷的习惯等。又如在称为“起身服务”(rising to service)的活动中,其原初目的是巴哈伊教信仰服务,而更广泛的目的则是为家庭、朋友、同事、邻居等直到全人类服务,实现阿博都巴哈“为人类服务是我永久的宗教”的宣言。在“教导儿童班”中,原初目的是针对儿童的宗教教育班的教师的培训,而广泛的目的则是针对增强父母及教师的儿童教育知识。如此发展,使巴哈伊教原本为信徒开设的课程成为巴哈伊教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切入点,扩大了巴哈伊教的社会影响,
宗树人博士通过对教区生活和宗教认同的反思,认为突破“教会”束缚的活动形式与传统教会有所不同:教会与社区发展的不同、信徒与不同程度参与者的不同、专门神职人员与从简单到复杂的服务行动的不同、单纯传教以増加信徒人数和应用经典来提升学员的精神认识和社区服务能力的不同、居住于同一地区的信众集中于本区宗教活动场所与每个个人或小组根据各自情况开展精神教育活动的不同、单纯做慈善与通过精神教育活动,培养踏实的精神与道德基础和团结服务能力以后,参与者具备能力开展对本区的社会问题的社会发展项目的不同。
三. 结语。
对于上述巴哈伊教团体的转型,宗树人博士作了如下总结:以增加服务能力为目标而不是以增加信德为目标、不是一批认同一个信仰的松散的个人而是一群互相“陪同服务”的社区,由此充分体现了宗教认同与社会关怀之间的正面张力。
报告结束后,宗树人博士还同与会学者,就对巴哈伊教的团体转型对传统宗教发展的启示、巴哈伊教的组织机构的运作、以及巴哈伊教与其它宗教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龙飞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