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会“儒学道统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3-20浏览次数:1711

2014228日,由上海宗教学会主办的“儒学道统论”学术讲座在社科院115会议室举办。应邀出席的有上海宗教学会的领导、理事、会员,宗教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约20多人。

本次讲座由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葛壮研究员主持;天津著名学者、新浪热博“老金曰”博主金纲先生主讲;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点评。

讲座的第一部分由葛壮研究员就上海宗教学会历次举办的此类学术讲座做了回顾,并就主讲人金纲先生的情况向与会人员作了介绍。

第二部分是金纲先生以“儒学道统论”为题,分三个部分进行了阐释。

一.  什么是儒学的“道统”,儒学“道统”的源起与传承。

金纲先生认为:“道统是儒学、儒家传播道义的历史系统;道统说,流行千年不衰,是理解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传统圣贤人物,追求不朽的高级品阶,就是进入道统。‘道’即演绎‘公道-仁德’之道义;‘统’即传播‘公道-仁德’之系统。‘道’是逻辑内容性质的,‘统’是历史谱系性质的。所谓‘公道-仁德’就是儒学之最后不可化约的核心价值。道统的源起与传承,可以概括为‘孟子发其端、韩愈演其义、朱熹定其名’。”

二.  何为“道统”中人,“道统”之于儒教的意义何在。

金纲先生认为:“道统中人是认同儒学并为儒学提供思想增量贡献且有效弘道之人。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太多,从古至今不会超过十人。道统中人应该是儒学历史展开中的‘托命之人’。所谓‘托命之人’,指的是儒学文化将坠未坠之际,认同该文化,并以一己之力承续其精义,完成薪传和心传,令儒学文化得以不坠之人。“道统”之于儒教的意义在于令修习儒学经典的士大夫们懂得了本土核心价值之承载的连绵性质,给予了儒生们一个清晰明朗的存在方向,令存在的意义系统和意义世界从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中浮现出来。“道统”对于肯认这一思想空间的儒生而言,是一种文化光荣。”

三.“道统”中人为儒学思想提供的“增量贡献”如何而来?

金纲先生认为:“儒学承认世界存在缺陷,种种缺陷产生地问题恒有恒新。因此,儒学就需要恒久地面对人世间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儒学中人构成了‘思想焦虑’。儒学中人在试图回应这些问题,解释思想的焦虑时,儒学思想的‘增量贡献’就产生了。”

此外,金纲先生的演讲还涉及到以下观点:“儒教不是宗教”、“儒教的出路是在野不在朝”、“儒教合而不同、价值制衡的思想”、“以及当代儒教的复振问题”等。

     第三部分,由复旦大学的王雷泉教授对金纲先生的演讲进行了点评。

教授对金纲先生的演讲给予了基本肯定,但也就其中的一些观点,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教授认为:“1.儒教不是宗教,这个观点需要商榷。在我看来儒教是一个不完备的宗教,即便不完备,但它也是宗教。金纲先生判断儒教不是宗教的标准之一是‘儒教’不关心死后的事,这点和孔子的许多言论和著作都是有悖的。‘儒教’作为宗教之所以不完备,的确是因为其神圣性、超越性方面有所缺失,正是因为这种缺失才导致释儒道三教的并存,这点恰恰反证了‘儒教’是宗教;2.在儒学思想的建构中,金纲先生似乎忽略了‘血统’这脉传承关系。儒家的‘五伦’中提及的‘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其中前三伦都是有血缘关系的,这足以说明‘血统’思想对于儒教的重要性;3.金纲先生认为儒教的出路是在野不在朝,在我看来儒教对于自身的定位不是在野或在朝的问题。20年前我曾经提出过一个‘三王主义’—法王、人王、素王,三者谁也代替不了谁,只能是互相协同、互相监督。这三者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才能支撑起和谐社会这个外圆。儒教不论在野还是在朝,都应将自身定位为‘三王’中的素王,我认为这才是儒教的出路。”

第四部分,与会的部分专家学者参与了互动。

中国宗教学会副秘书长安伦先生指出:“1.在失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这个依附主体的今天,儒教如何复振?2.儒教在今天如果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体系,那佛教、基督教等多元思想将被置于何地?3.金纲先生称从古至今能进入‘道统’中的人不超过十个,如此之小的人数比例如何能保证‘道统’的传承?4.金纲先生提到的增量贡献,这个所谓的增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上海宗教学会理事钟国发研究员表示:“1.儒教是不是宗教,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如何给宗教定义;2.所有经世济国的思想都需要权力系统的支持才能得以推行,所谓儒教的出路是在野不在朝,试问不在朝的儒教如何推行其思想?3.儒教合而不同的思想承认了认识的局限性。”

与会的其他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如:儒教的中庸思想并未被先生罗列在内,是否有所忽视?先生一方面称儒学是一个自足系统,道统中人不需要儒学以外的其他系统给予表彰,一方面又认为增量思想要通过弘道才能有效,两者是否矛盾?等。
    
由于时间关系,先生无法一一回应,但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还是做了一番解答。如就“道统”中人少,如何承续的问题,先生认为这与佛教中的“龙象”一样,虽然少但不影响其传承;就“儒教”是否是宗教的问题,先生表示,如何定义宗教应从现代汉语语义学上来讨论,现在的汉语辞典对宗教有8个方面的考量,在他以前的著作中将儒教分别就这8个方面一一做了比较,得出了儒教不是宗教的结论,稍后他会将该著作发给与会人员。

  最后,晏可佳会长为本次座谈会做了总结发言。晏会长表示讲座的内容非常好,对宗教研究工作尤为重要;本次讲座为大家提供了一次站在宗教之外看宗教的体验;同时也为宗教研究工作开启了关心信仰价值问题的新思路。以后此类讲座应作为学会的常态化工作长期开展下去,希望这个平台能为更多从事宗教、哲学、人文方面的专家学者与有志于此的年青人提供思想碰撞、教学相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