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金宜久研究员,为上海市宗教学会会员就“当代伊斯兰问题”做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当代伊斯兰问题”
什么是“当代”?就国际政治而言,我讲的“当代”,指二次大战结束以来为它的历史上限。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与伊斯兰有关的,就是我大致讨论的问题。
什么是“伊斯兰”?个人认为,“伊斯兰”和伊斯兰教有区别。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把“伊斯兰”译称为伊斯兰教。实际上,在《古兰经》中说:“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见马坚译本)可见,“伊斯兰”和“宗教”是两个不同的语词。“伊斯兰”的本义为顺从、和平。北大教授马坚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将它译称为“和平教”,就是“伊斯兰”的意译。只是这个译称没有流行而已。
什么是“问题”?有的人把“问题”看得很严重。譬如说“生活问题”、“政治问题”,总是从消极的、负面的方面来看它。个人认为,不能一听到“问题”就认为是不好的事情,而是那些需要探索、需要研究、需要答疑、需要求解的“问题”。
二、关于伊斯兰与国际政治
这次讲的伊斯兰问题,与国际热点、国际现状相联系,讲的是与伊斯兰有关的政治、国际政治问题。不涉及有关伊斯兰经济、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文学、伊斯兰艺术等方面的问题。
具体到伊斯兰与当前国际政治相关的问题,可以说包含有伊斯兰复兴、伊斯兰国家、伊斯兰世界、伊斯兰革命、伊斯兰政权、伊斯兰政治化、伊斯兰化(伊斯兰法治主义)、伊斯兰社团组织、伊斯兰极端主义、伊斯兰意识形态,等等。这些二战以来与伊斯兰有关的方面,都可以作为问题、课题、专题从事独立的研究。
今天主要讲二战以来的伊斯兰复兴问题。
三、关于伊斯兰复兴
何为伊斯兰复兴?伊斯兰复兴包含复兴思潮和复兴运动两个方面。就思潮而言,它是一种思想、观念上的运动;复兴运动则是一种群众化、实体化的运动着的思想。
二战以来,伊斯兰世界的思想主流是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世俗主义。二战以前,大部分的伊斯兰国家(目前有57个)中,除了7个独立、半独立国家外,其他都是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伊斯兰教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它有待复兴。另外,有的国家的教界人士,依附于外来侵略者,在战后也有个自我调节、自我复兴的要求。
60年代以来,阿拉伯世界经过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埃及、叙利亚、约旦)都败北,失去西奈半岛、戈兰高地、耶路撒冷老城。据此,阿拉伯人有一种想法,即以色列人为什么能打胜仗,因为他们忠于他们的信仰,我们为什么失败,因为我们丧失了自己的信仰。特别是以色列人要将耶路撒冷作为自己的首都,1969年8月阿克萨清真寺被焚。面对这种状况,本来伊斯兰世界很难形成共同联盟的,由于作为圣地的圣寺被焚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也就是今天的伊斯兰合作组织。
伊斯兰复兴随之由复兴思潮演变为复兴运动。
在埃及,萨达特上台后,实行非纳赛尔化,与美国结盟,与以色列和解。他虽然释放了以前监禁的穆斯林兄弟会成员;但他的政策仍导致兄弟会的不满,在70年代,不断发生暴力恐怖事件。
在伊朗,70年代末,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胜利,巴列维国王出走,伊朗建立了神权制。
在沙特,1979年的11月,正值伊斯兰百年复兴时期,出现了推翻亲美的沙特王室的事件;同年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为伊斯兰世界一些国家的年轻人,寻求到一条发泄伊斯兰复兴的出路,成为抗苏的“圣战者”。
80年,尼日利亚同样出现了马赫迪的动乱。
81年,埃及的萨达特总统被刺。
84年、85年、89年,苏丹陆续出现了三次政变,其中伊斯兰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一切使伊斯兰复兴不断走向高潮。
四、伊斯兰复兴的三种表现形式
一,伊斯兰的民间复兴。它是纯宗教的复兴。表现在服装、礼拜方面,也表现为关闭电影院、游泳池、酒吧,禁止西方的画报等。它反对西方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是纯宗教性的。
二,新泛伊斯兰主义。它与以前的泛伊斯兰主义强调恢复哈里发制度不同,新泛伊斯兰主义强调伊斯兰国家的团结、协作和统一。泛伊斯兰主义缺乏应有的群众基础,新泛伊斯兰主义具有官方的自上而下的倡导,也有教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支持。泛伊斯兰主义由于时代的限制,其基本目标只是政治性的,新泛伊斯兰主义有明确的宣教性质。泛伊斯兰主义没有活动中心,没有经济实力,新泛伊斯兰主义有国家的支持,有活动中心、有经济实力。它的性质可以说是宗教-政治性和政治-宗教性的。
三,伊斯兰主义。主要表现为:其一,主张实施伊斯兰化。主要在巴基斯坦的齐亚·哈克统治时期。巴基斯坦这时实施伊斯兰法,天课划归国家管理;宗教学校的毕业生等级由本科升级为硕士学位;教学语言由英语转为乌尔都语。等等。其二,输出革命。主要在伊朗,教界人士也有类似的想法。其三,坚持激进主义。其四,强化政权意识。它是纯政治性的。
这三种表现形式都有它的载体。伊斯兰会议组织就是新泛伊斯兰主义政治-宗教性的伊斯兰国际。
上世纪70-80年代的伊斯兰复兴运动特点,可以说是政治性、群众性、多中心、反西方化的。当然,反西方化并不是反现代化。伊斯兰复兴并非纯粹宗教性的复兴,它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领域,还涉及在民族领域的复兴。
这些现象,称为伊斯兰复兴运动,目的是托古改制,解决现实问题。
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苏联从阿富汗撤军。面对这种现状,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结果是:其一,原来到阿富汗打仗的人力图找到新的出路,即参加世界各地的战争,到菲律宾、阿尔及利亚、克什米尔等地。其二,政治方面,教界走向了政界,逊尼派也不例外。
由于伊斯兰复兴引发的伊斯兰革命,伊斯兰世界提供了四种政权更迭的模式:
1、伊朗模式。宗教领袖自上而下的发动,群众自下而上的支持,伊斯兰革命成功,霍梅尼夺取了政权。
2、苏丹模式。在尼迈里实施伊斯兰化政策不得人心后,苏丹84年、85年、89年,连续发生了三次政变,穆斯林兄弟会在政变前后,在精神上起到主导作用。它的领袖哈桑·图拉比通过政变成为了议会的议长,他于91年、93年、95年连续召开政治反对派、激进组织、极端组织的领导人会议,对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宗教势力借助政变取得一定权力。
3、阿富汗模式。苏联撤军后,形成了圣战者政权,推行伊斯兰化。
4、土耳其和阿尔及利亚模式。土耳其宗教政党通过大选,在议会中取得相对多数得以组阁,是个半成功经验。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拯救阵线,在地方选举和全国选举中取得了胜利,如果第二期全国选举如期举行,则必胜无疑。军方及时的干预,宣布拯救阵线非法,未能取得大选胜利。巴勒斯坦的哈马斯通过大选组阁。
进入21世纪以来,政权的更迭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2012年埃及、利比亚、也门、突尼斯的政权更迭问题,都值得研究。叙利亚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