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宗教学会学术讲座活动纪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1-14浏览次数:1713

20121214上午9:30,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上海市宗教学会和上海市伦理学会联合举行第十一届经济伦理国际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六楼咖啡厅举行。此次论坛邀请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大学访问教授、香港大学香港经济学和企业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国际经济伦理权威杂志《经济伦理杂志》(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和《亚洲经济伦理杂志》(Asia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副主编林洁珍( Joanna Lam Kit Chun)博士作了题为《宗教信仰与经济伦理》的学术报告,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向平负责评论。会议由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陆晓禾主持。与会者为上述两个学会的会员,共约四十多人。
教授为经济学、伦理学、神学三个领域的专家,她的学术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教授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宗教性如何对商业产生影响”。教授指出,宗教是道德标准的来源,并为商业行为提供了方向与架构,宗教对人的行为与思想均有影响。当某人把宗教角色内在化时,就会影响自己的行为。这些宗教角色大致可分为:经验性、信仰性、仪式性、奉献性、智力性等,不同的角色会产生冲突,不同地区的文化基础同样会影响人的道德伦理。概而言之,宗教与道德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当然不同的宗教,受不同法律、文化背景的影响对道德的影响也不一样。
在第二个部分,教授主要从具体层面谈了宗教性对商业道德的细微影响。教授指出,宗教对道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不一样的阶段,即宗教会不会帮助认清是道德的问题;会不会对道德的决判有影响;会不会对评审有影响;会不会影响意图;会不会影响最后的决定等。概而言之,宗教对伦理的选择是基于一种理性的选择,趋善的一种行为。具体来讲,宗教行为又有内在与外在之分,内在的主要表现在,如读经、反省等;外在的主要表现在上教堂等群体性活动方面。当然,宗教信仰重在内心,即会不会活出生活,会不会基于宗教而生活等。
在第三部分,教授主要从实证的层面,来考量宗教信仰对商业道德的影响。教授指出,她们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国际上几十个国家参与的大型联合调研,并将所有人群分为没有固定信仰的人、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其他宗教等,就是否“逃票”、“缴税”、“行贿”、“假公济私”等几个关键性的经济伦理问题进行测评。教授最后以美国和中国的数据分析指出,宗教对商业伦理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宗派也有不同的影响。就美国和中国而言,美国认为宗教信仰很重要,其中尤以基督教道德伦理水平较高,而中国则认为宗教信仰不太重要。
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在随后的点评中指出,教授的发言比较中立,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证研究,使其很感兴趣。教授指出,他也曾经做过新教伦理与中国企业家之间关系的课题调研,而林教授从宗教与消费行为来讨论,展示了宗教性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很有新意。此外,林教授同样强调宗教性,而非宗教信仰,宗教性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同具体的宗教信仰还有所不同,进而使本话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李向平教授进一步指出,此次学术报告中关于中美的比较同样很有意思,确实在不同的信仰、法律环境内,宗教性与经济伦理之间的关系不同。在中国,信仰者就不分内外,而是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行为展现。李向平教授同样也非常赞同道德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个体与群体的表达方式不同。在中国,宗教信仰对个体建构意义重大,如对消费行为的要求等。李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宗教有时候是更像是一种“缺德”的宗教,表现为人神之间的交换。而如何在“求神”与“敬神”之间达到平衡,则是中国信仰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随后,与会学者如《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杨义芹、《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秦维宪、上海市宗教学会会长晏可佳、华东师大学报的编辑付长珍等都有发言,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此次学术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学会活动是上海市宗教学会是与其他学会和机构共同组办学术讲座活动的首次尝试,这也为今后在更大的范围内与本市其他兄弟学会共同开展学术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材料整理:张永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