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文化交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10-27浏览次数:2492

1023日下午,上海市宗教学会在社科院113会议室举行了主题为“宗教与文化交流”的学术报告会。来自复旦大学的李天刚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的严耀中教授分别作了极为精彩的学术讲演。此次报告会是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学术活动月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李天刚教授以其新近翻译出版的《中国民间崇拜》(十卷本)为此次讲演的核心,首先介绍了该套书作者禄是遒(Henri Dore)的特殊身份——19世纪末来华传教的耶稣会会士,以及作者私人生活中所受法国早期人类学家之影响,进而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内容详实生动,保留诸多细节,讲述并描绘了1920年前中国人的信仰及如何信仰的“民间崇拜大全”。

就历史学层面而言,该套书为我们今天了解百年前中国人的本土信仰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史料。作者禄是遒自1880年代起,不仅本人亲自在江南民间收集资料,还通过个人关系邀土山湾的外籍画工共同参与,从而保存下来许多精美且蕴涵丰富信息的图片。但是,这些被收集保存下来的资料图片的原件以及它们所承载的信息的实体却随着20世纪中国逐步进入“反迷信”时代而消失殆尽。因此,这部书所具有的史料价值自是不言而喻。

就文化交流层面而言,该套书,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认识了解天主教耶稣会的机会,一个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19世纪末,东西方文化在碰撞冲突的大背景之下,具体而实在的交流的机会。李教授指出,虽然,作者耶稣会士禄是遒收集中国民间宗教各类资料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服务于传教事业,书卷中也有一些批评民间迷信的内容,但是基本上很少出现批判者的姿态和语气,反而颇具早期人类学家的眼光对所触及的民间信仰予以特别的记录。

晏可佳研究员在李天刚教授演讲结束后,点评指出,在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中翻译工作发挥着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此外,还建议可以将本套书卷分别与《蒙塔尤》,荷兰早期汉学家高延(J.J.M. de Groot,18541921)《中国的宗教制度》做一比较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的严耀中教授则围绕着“近代以前,作为外来宗教为何只有佛教能够在中国生存发展?”这一问题展开演讲。严教授指出在中国特有的传统社会背景下,在皇权具有绝对的权威,没有政治性宗教的生存空间下,佛教的生存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包含了外与内两方面的因素。外因包括1)丝绸之路的开辟等地理条件的逐步成熟;2)汉晋之间皇权示微,政治动荡,原有的阻碍条件失去了阻碍力。内因包括1)佛教教义的圆融性;2)佛教本质的平和性;3)佛教最终提倡“三教合一”。此外,佛教本身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存在着切合性,并能够为中国社会特工道德约束力的保障;佛教教团组织尽管“内部严密”,但其组织仅限于“寺庙”这一空间,使得皇权能够容忍它的存在。所有这些必要因素的复杂交织,最终促成了佛教能够在东晋立足。

学会秘书长葛壮研究员,通过“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反过来强调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权威的绝对性,也非常认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中国传统道德约束力逐渐失去约束力之时,佛教的出现确实起到了弥补补充的作用,而宗教的道德约束力在当今社会能够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仍然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