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马丽蓉教授为上海市宗教学会的会员做了有关“全球化背景下的清真寺文化”的学术报告。
首先,马丽蓉教授简要介绍了对清真寺研究的国内外主要学术成果与研究方向,比如宗教文化层面,建筑文化层面,政治文化层面以及文化符号层面等不同的研究路径。马教授的研究则通过引入“文化场域”这一文化人类学概念,提供了研究“清真寺”的新视角,并以此为思考伊斯兰与全球化的关系开拓了新视野。
随后,马丽蓉教授阐释了清真寺作为文化场域所具有的特殊符号权力的表现形式:独有的话语权,组织形式以及服务方式。通过这三个层面,清真寺动员吸纳了各类社会资源,然后又输出了对社会产生正负不同影响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场域资源的转换,简单来说,就是获得价值、正值、负值、增值这四个不同结果的社会资源价值转换。
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马教授希望能够回应以下几个问题:场域资源吸纳和输出的循环转换中,增值与减值的原因是什么;受全球化商品经济因素的影响,清真寺如何有效地融入国家经济建设中;如何消除极端思想在清真寺的蔓延;清真寺如何影响穆斯林的价值取向等等。从中不难发现,清真寺在场域资源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与外界形成相互建构的关系。联系我国当前的现实问题,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得以突显:对清真寺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将有助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服务于中国的中东外交和能源安全,拓展外交沟通空间与合作。
《古兰经与伊斯兰教文化》一书的作者,来自复旦大学的王新生副教授对此次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增加有关神学方面思考的建议,认为这将会为该主题的研究增添更精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