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宗教学会年会综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6-01浏览次数:2315

2006年度宗教学年会会议综述

 

   十二月九日下午,2006年度宗教学年会在上海社科联报告厅举行,百余位学会会员出席了本次大会。会议主题为“宗教与人文精神”。在罗伟虹秘书长作06年工作汇报及07年工作计划后,学会特别为会员们安排了四个内涵丰富的报告。

   首先,上海伊协的金宏伟对今年1126-27日由上海基督教两会与伊斯兰教协会共同主办的“和合共生——上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交流与对话”研讨会予以介绍。在21世纪全球范围出现“文明冲突”的形势下,上海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对话受到各方高度重视,国家宗教局副局长王作安出席会议,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杨晓渡出席闭幕式并致词。参加会议的还有全国及上海市两教主要负责人,教职人员,相关学者。研讨会收到了39篇论文,不少论文讨论宗教和谐和睦,并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教义出发,论证宗教的爱,和平,以及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教义比较,从不同视角看对话,不同文明看和谐等等。

   随后,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教授作“世界佛教论坛”会议报告。“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是在两岸四地高僧,商界及政界的合力推动下形成的。会议提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理念,其中,“心”寓意“心静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该理念是对我国自1953年以来哲学思想的反思与整合。会后,发布“普陀山宣言”,突出了宗教传统精神,立足宗教本身,着眼于未来的走向与影响。

   上海社科院宗教所所长晏可佳对“首届上海宗教学青年学者论坛”作了回顾和总结。该论坛由上海市宗教学会和复旦大学宗教研究主办,意在为上海青年学者搭建交流平台,整合上海宗教研究力量。论坛得到了上海各高校及宗教界青年学者的积极响应。有17位青年学者提交了论文,内容涉及全球化与基督教信仰,宗教与政治等等,视野开阔。研究方法也体现了多样性,有文本解读,社会调查等。论坛的举办是比较成功的,会议建议今后可以把青年学者论坛作为宗教学会的一个品牌,继续办下去,并希望各界能够大力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仲宇教授对其研究课题“人文关怀中的世界宗教”予以介绍。该课题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调查研究”引申出来。现已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发放上千份问卷,并请社会学专家进行技术分析,相关结果如下:(1)调查问卷中31.4%显示为有宗教信仰,表明宗教在当代中国人中的显著作用和影响。(2)通过对信仰者信仰原因的调查分析表明人们信仰宗教的初衷已不再仅限于求财,保平安等世俗功力性要素,出于对精神道德层面的需求已经逐渐突出,反映了当代信徒人文素质的提高,但也反映了社会道德资源稀缺的现状。

   随后,与会会员针对以上报告进行讨论,针对如何界定宗教信徒,尤其是佛道教信徒,如何切实理解“宗教和谐”并怎样实现宗教和谐等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呼吁更多注重宗教现实状况的调查研究,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