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宗教所暨上海市宗教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第三场——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研究员谈“论整体思维及宗教研究”(1)(1)

发布者:Zjyjs发布时间:2021-04-16浏览次数:16

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研究员做题为“论整体思维及宗教研究”的学术报告


2021年4月16日,为庆贺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暨上海市宗教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两家单位联合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研究员做“论整体思维及宗教研究”的学术报告。

卓新平首先对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上海市宗教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表示祝贺,并回忆起他与宗教研究所的历史渊源。他赞扬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宗教所敢为人先,立足研究当代宗教问题,并对宗教所这些年取得的研究成果予以肯定。

报告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整体思维的形成”。卓新平研究员梳理了全球化、西方传统中的整体思维、中国传统中的整体思维,以及当代整体思维的理论发展。他提出全球化使得人类互相依存的可能性加大,民族、宗教的矛盾也变得全球关联。复杂的国际关系中除了经济、政治等传统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关联也日益重要,尤其是其中的宗教要素。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就是关系学说,就是整体思维,这与西方的“二元分殊”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代整体思维的理论发展从生物学领域到物理学领域,再到社会科学领域,卓新平研究员进而介绍了库萨的尼古拉、莱辛、约翰·希克、威尔弗雷德·史密斯、尼尼安·斯马特、孔汉斯等古今思想家对世界宗教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关于“整体思维及宗教研究”的关联。他提出整体思维不仅是哲学认知中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设,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现实智慧和行动策略,与当代世界发展有着密切关联。为此,我们应该通过这种整体思维来洞观世界、透视社会,展望未来,选择道路。他认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源自整体思维,对人类宗教文明的审视需要整体思维,对“一带一路”沿线宗教的关注要立足于整体思维,展开宗教信仰等精神对话要基于整体思维,推动世界和平的实现也要依靠整体思维。人类绝大多数居民都信奉宗教,其宗教的多样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征,因此不能把宗教现象孤立起来仅作为意识形态的分析评价,而必须注意到各种宗教与相关社会、经济、政治、民族、文化传承的整体关联。

报告结束后,听众就儒家是否是宗教、为何是“中国化”而不是“在地化”、宗教的排他性是否造成了文化的排他性、中华文化大传统与地方文化小传统的关系、宗教如何放弃优越感走向共同合作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上海市宗教学会、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的有关人士参加了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