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1980-2020)学术活动之一:上海大学程恭让教授在宗教所的学术报告

发布者:Zjyjs发布时间:2020-10-29浏览次数:11

宗教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1980-2020)的学术活动之一

——上海大学程恭让教授学术报告会



10月29日上午,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伟长学者”、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佛教交流史首席专家程恭让教授来到宗教所举办讲座。程教授以《维摩经》中“何谓缚?何谓解”段的汉译与诠释为主题,探讨了佛教中般若智慧和善巧方便应该相辅相成的问题。同时,程教授也结合自己的科研和教学经历向宗教所科研人员分享了自己佛教思想史研究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讲座以《维摩经》的翻译展开,程恭让教授凭借扎实的史学功底和语言能力,分析了过往译本的优缺点。同时,程教授利用珍贵的梵语版和藏语版《维摩经》进行重新翻译。他发现《维摩经》之所以颇受古代文人士大夫喜爱,主要原因是《维摩经》中不仅蕴含了佛教中所注重的“般若智慧”,也体现了丰富的“善巧方便”经验。特别是“何谓缚?何谓解?”段体现了“般若智慧”和“善巧方便”的平等并举。可以说《维摩经》集合了佛教中这两种修行方法。这也使《维摩经》成为佛教诸多经典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所包含的“善巧方便”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颇具相似性,成为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流、佛教中国化的典范。所以过往研究者将《维摩经》视为《般若经》的附属经典则略显不足。


讲座后半部分程教授主要分享了自己在做佛教研究中的一些体会。他认为佛教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这样的属性使佛教颇具文化交流特质。而“善巧方便”则是完美的体现,从印度大乘佛教到中国汉传佛教,一以贯之。讲座结束之后,程恭让教授和宗教所科研人员在佛教唯识宗、佛教在历史中的转型、佛光山与两岸关系、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佛教与民族主义和暴力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这次讲座也是宗教研究所为了庆祝建所四十周年(1980-2020)而举办的第一场学术讲座,接下来关于宗教研究的相关讲座将陆续展开。


程恭让教授简介:

程恭让,1967年生,原籍安徽青阳。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丶北京大学哲学系,1996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20年9月起任职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负责学校佛教思想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2010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专家津贴的学者。代表作有《欧阳竟无佛学思想探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于2002年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专著《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于2018年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现主持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化视角下的佛典汉译与诠释研究”,并担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佛教交流史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