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波副研究员

发布者:Zjyjs发布时间:2021-10-25浏览次数:12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法学(社会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在宗教社会学、当代宗教研究方面,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田野调研经验。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历史系、社会学系。2011.11-2012.8,英国伯明翰大学哲学、神学与宗教学院访问学者。曾挂职上海市民族与宗教局外事处,以及挂职担任上海市崇明区区委办政研室副主任。

 

学术与社会兼职:

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上海市宗教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社会学会宗教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

中国宗教学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上海市政协民宗委专家组成员

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 兼任研究员

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城市民族和宗教研究中心 研究员、副主任

 

学术成果:

1、个人专著《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的身份建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参与专著包括:李向平等著《当代美国宗教社会学理论研究》(中西书局,2015),承担“绪论”及罗伯特伍斯诺、彼得伯格的宗教社会学理论述评等共三章内容;葛壮主编《长三角都市流动穆斯林与伊斯兰教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承担欧美穆斯林融合经验与难题部分章节;吴梓明、李向平等主编《边际的共融: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基督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承担上海城市基督教基层教会认同整合部分的章节。

2、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以及《宗教社会学》(辑刊)、《中国宗教报告(宗教蓝皮书)》等专业辑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3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作为负责人主持或者作为研究骨干/执笔人参与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政协民宗委、上海市民宗局、上海市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等部门委托课题10余项。

4、撰写决策咨询报告多篇,分别获得俞正声、汪洋等中央领导以及上海市分管领导批示。

 

获奖情况:

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6-2017学科学术奖论文奖二等奖:信任视域下的宗教:兼论基督教中国化(《世界宗教研究》2017.3,《人大复印资料》2017.10全文转载)

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6-2017)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奖二等奖:标题略。

执笔的上海市统战部课题《在开放、法治和多元社会中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新形势下上海基督教工作的探索和思考》,获2020年度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二等奖。

 

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1、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运用规范的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不同宗教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影响。执笔的研究报告《松江大学城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发表于《宗教蓝皮书 中国宗教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信仰宗教者仍然只是少数,其中信仰中国传统宗教者的比例仍然远高于基督教等外源性宗教,但基督教在大学生中的活跃程度高于其他宗教;揭示了青年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的若干特征。其后又利用松江调研资料,进一步分析了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信教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大学生信教自我预期的影响因素研究》,载《当代青年研究》2015.02)。该研究运用回归分析表明,未信教大学生对未来是否信教的自我预期,受多种因素影响,但这些因素均需经过“宗教兴趣”和“宗教评价”这两个关键因素的中介才起作用,因此,高校对宗教的治理与引导需要有新的思路。

2、当代中国基督教不同活动类型的研究。首先,从学术的角度介入基督教“私设聚会点”研究,从学理上讨论这类体制外基督教团体的特征及其与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相关政策法规应对现实中的合法性予以确认,以期稳妥处理私设聚会点问题(体制外的信仰表达:组织合法性理论视角下的基督教“家庭教会”》,载《当代宗教研究》2009.3)。其次,系统分析基督教“工商团契”的兴起原因、组织特征与类型、活动内容与方式、内外部关系;主张实事求是评估“工商团契”的影响,对之加以有效引导,规范活动,尽可能地合理利用其积极因素。研究报告获得俞正声同志批示。第三,基督教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如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基督教活动、当前部分基督教团体推动的“福音传回耶路撒冷”运动等。研究成果以研究报告形式递交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参考。第四,从功能主义角度深入分析基督教“两会”组织所承担的政治、宗教与社会功能,指出其核心功能、实现手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主张通过促进其宗教功能与社会功能而使政治功能的发挥柔性化,从而使基督教“两会”能够在当前形式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中国基督教“两会”的组织功能》,载《宗教蓝皮书 中国宗教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宗教社会学理论的研究。系统梳理了宗教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脉络,并围绕彼得伯格、罗伯特伍斯诺等学者的理论,评析了世俗化理论的要点、争议与后续发展,现代性条件下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在欧美国家政治、经济、多元化与共同体等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见李向平等著《当代美国宗教社会学理论研究》,中西书局,2015《范式崩溃?世俗化理论再思考以彼得伯格的立场转变为线索》,载金泽、李华伟主编之《宗教社会学(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公民社会中的宗教:罗伯特伍斯诺的多维分析框架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美国宗教社会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专业协会、经验研究与理论自觉》,载《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6.02)。此外,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宗教社会学在理论上的进展作了梳理评析,聚焦中国学界在世俗化理论、宗教市场论、宗教生态论以及公民宗教理论上的讨论、反思与更新,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中国宗教社会学,当前已进入了理论反思和密切结合中国现实进行理论创新的阶段,正在孕育中国本土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宗教社会学:中国经验与建构本土理论的探索》,载金泽、李华伟主编之《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载晏可佳等著:《宗教学理论前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4、基督教中国化的研究。包括:以制度-认同的双向互动为分析框架,基于上海基督教闸北堂百余年历史,从基层基督教组织的微观层面,揭示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途径与特征;提出中国基督教既非西方基督教模式的简单移植、亦非受到冲突-适应逻辑直接作用,而是在制度-认同的双向互动中展开的“全球地域化”过程,从而历史地形成中国地方基督教的具体形态(《制度变迁与认同模式转换: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的上海北堂》,载吴梓明、李向平等主编《边际的共融: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基督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城市基督教基层组织的认同整合研究》,载《宗教学研究》2013.01)。提出从“信任”角度思考基督教中国化的新思路。基于定量分析结果,认为中国基督徒在政府信任方面与其他人群并无显著差异,但基督教的公共形象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被不同人群加以各种解读,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基督教的真实状况,也反映了基督教与社会大众的隔阂;在此基础上,对基督教中国化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若干思考(《信任视域下的宗教:兼论基督教中国化》(《世界宗教研究》,2016.06)。基于中国基督教会各项主要工作及活动,从功能定位、具体路径、神学与组织根基、国际视野、动力与反思等方面,综合理解当前中国基督教的不同要素与和谐社会建构的结合(《走向建构中的公民社会2010年的中国基督教:责任与反思》,载《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宗教慈善与公益事业研究。针对宗教组织社会公益与慈善参与困境,指出原因之一在于宗教行动领域同现代公益事业领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的规范要求和运作逻辑,从而导致宗教组织直接进入社会公益事业领域时,面临着宗教身份而带来的规则冲突问题。主张通过制度创新,为宗教参与公益事业搭建有效的制度框架。同时,宗教自身也应基于专业化、理性化的制度设计,整合不同领域的规范性要求,缓解合法性压力,从而使宗教领域积累的资源,通过稳定的、专业化的、组织化的渠道流向社会公益事业(《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的身份建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6、新兴宗教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宗教研究中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的激烈争论。这三个问题是“洗脑/精神控制”问题、破坏性膜拜团体问题,以及针对膜拜团体/新兴宗教的公共政策问题。分析了这些争论的基本主张和得失,并对全球化背景下新兴宗教与膜拜团体的研究和治理提出相关思考(《当代西方新兴宗教研究中的三大争议性主题》,《新疆社会科学》,2011.02,《人大复印资料》2011.04全文转载。)。在具体新兴宗教团体研究方面,通过分析山达基教会形成的一般过程、核心教义、相关争议以及它在不同国家的处境,认为山达基教会尽管采取了很多被视为“膜拜团体”性质的方法,如各种情境操纵手段,试图取代正规医疗等等。但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今天的山达基教会已发展为一个科层制的理性组织,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非绝对禁止其存在,而是努力在法律框架内约束其行为。但在民间层次,这个新兴宗教团体仍然是反膜拜运动的重要目标(《山达基教会:基本特征及其生存处境》,载《宗教问题探索:2011-2012年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7、全球宗教热点问题研究。回顾宗教在人类抗击瘟疫的历史中的功能变化,及在此过程中宗教本身被塑造的过程;梳理了本次新冠疫情中,各国宗教的整体表现;分析了若干因宗教聚集而引发病毒扩散的事件。在此基础上强调后疫情时代宗教公共性问题的紧迫性(《后疫情时代的宗教公共性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3期)。对新冠疫情期间导致南亚次大陆疫情扩散的最大宗教聚集事件的达瓦宣教团体的分析表明,这一团体目前正在改变以往与现实社会相隔离的方式,努力与外部世界互动,其长期维持的静谧状态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难以为续(《达瓦宣教团研究》,《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咨询》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