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专项研究——宗教研究所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

发布者:张靓发布时间:2023-05-26浏览次数:16


2023516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并特邀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宗教中国化的基础理论建构”首席专家张志刚教授以“宗教中国化研究与世界宗教史规律”为主题进行辅导讲座。本次讲座由宗教研究所所长晏可佳研究员主持。

 张志刚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包括“引言”、“世界宗教史视野下的学理思考”、“人类文明对话视野下的理论启示”、“宗教中国化的比较研究”、“扼要的总结”等五个部分。首先,张志刚教授立足历史哲学方法论的视角,指出宗教史是世界史研究的深层内容,通过考察世界宗教史上的典型例证,可以明确一个基本命题,即千百年来各大宗教传统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广为传播,首要条件在于它们皆能“入乡随俗”,扎根并适应于不同的文化、民族、国家和社会,实现其自身的本土化、本地化、本色化、民族化、地域化、处境化、时代化。接下来,张志刚教授通过评述著名比较宗教学家尼尼安·斯马特(Ninian Smart)以世界宗教比较研究的宽广视野来揭示诸种宗教传统本土化过程及其生存发展规律,指出破除狭隘的宗教观、认识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的丰富性、多样性对于我们思索“宗教中国化”与世界宗教史规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随后,他引用当代天主教神哲学家汉斯·昆(Hans Küng)关于“世界宗教对话与人类文明对话”的开放观念,强调重新反思“宗教本土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张志刚教授进一步结合赵朴初“俗语佛缘”与路德“大众化圣经”两个学术例证,主张从比较研究的学术视野充分认识“要自己翻译与解释经典”,实属任何一种外来宗教能否本土化、民族化和处境化即能否真正融入其传播地的文化、民族与社会的关键所系。至此,张志刚教授总结得出基本结论:世界宗教史研究视野中的“本土化、本地化、本色化、民族化、地域化、处境化、时代化”等概念,具体就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而论,就是指“宗教中国化”,即诸种宗教扎根于中华大地,融入中华文化传统、适应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的种种情形及其发展过程。因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研究及其实践符合世界宗教史所揭示的生存共相与普遍规律。同时,中国宗教史上有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加以提炼总结。

 在交流互动环节,宗教研究所各位同仁纷纷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学术兴趣,以及院所正在开展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重大专项研究,就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向张志刚教授请教与交流。最后,晏可佳研究员代表宗教研究所全体同仁对张志刚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与张志刚教授进行交流。

                                                               

                                                                作者:  王群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