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研究新视角:“宗教多样性的分形结构”

发布者:张靓发布时间:2025-04-16浏览次数:10






2025411日上午,来自德国明斯特大学的佩里·施密特-里克尔教授(Perry Schmidt-Leukel)在上海社会科学院113会议室举办了一场题为“宗教多样性的分形结构”的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佩里教授以分形结构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谢尔宾斯基三角形(Sierpinski Triangle)和庞加莱链(Poincaré-Chains)等分形结构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如植物生长、山丘形态、冰晶构造以及海岸线形状等,让听众对分形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随后,话题转向文化与宗教领域,提出核心观点:宗教多样性是多尺度的,在不同宗教及其支派内部都存在类似的分形结构。

在论述过程中,佩里教授通过实例深入剖析宗教多样性中的分形结构。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例,指出两者在出世与入世观念、对终极的认知(人格与非人格)以及精神导师角色(觉悟的导师与救世主)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都围绕着对世界、终极实在、中介者、困境、道路和目标的思考,这些相似结构体现了宗教多样性中的分形特征。同时,还提及Ioan P. CulianuWilliam J. Jackson的相关理论,进一步阐述了世界宗教随着时间发展,支线多样性增多且更容易重复,从而共同构成更宏大的整体的观念。

此外,讲座还深入探讨了宗教经验的互补性。依据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并引用Cobb提出的三种宗教经验(有神论、宇宙论和非宇宙论),以及S. Mark Heim的观点,阐述在神、自然和非自然(空)方面的三重经验体现了宗教经验的互补性。同时,还介绍了Swami VivekanandaBhikkhu BuddhadasaBernhard Nitsche等人的理论,强调不同宗教在经验模式上的互补关系,指出诸宗教在结构和动态上相互交织。

在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听众们踊跃提问,问题涵盖了自身独特性的保持、东西方文化比较、宗教的本质及作用,还有分形理论与跨越二元对立的关系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佩里教授分别进行了回应,认为保持自身独特性的认知或更多与心理层面相关;东西方文化比较需先寻找最大公约数、增进理解;宗教具有两面性,存在被误用的可能;分形理论对促进宗教相互理解和交流有积极作用,且最优结构存在于庞加莱链中,人类诸宗教应被视作相互关联的整体。

此次讲座为宗教研究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将分形理论引入宗教多样性研究,为理解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创新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推动宗教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促进宗教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次讲座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宗教学研究室主办,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参与。


供稿人: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