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长信箱
首 页
本所概况
新闻中心
党建工作
科研动态
专家学者
研究生教育
招生简章
导师介绍
学术期刊
上海市宗教学会
学会章程
本届学会理事
学会活动与新闻
下载
本所要闻
+More
07
2023-12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接待福建省莆田市...
2023年12月4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晏可佳研究员及相关科研人员在院部113会议室,接待来访的...
01
2023-12
上海社科院宗教所赴福建调研“我国宗教中国...
10月21日至10月26日,在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所长晏可佳研究员的带领下,宗教所部分科研人员和上海市宗教文...
22
2022-11
宗教研究所举办“基督教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2022年11月16至17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研究基地(上海)、基督教全国两...
科研动态
+More
从圣堂庙会到民俗文化节——当代上海都市节庆文化空间的重构模式
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群韬博士发表的论文《从圣堂庙会到民俗文化节——当代上海都市节庆文化空间的重构模式》(《上海宗教文化》,2022年第10期),关注于上海都市中的民俗文化,探索如何在保护民俗文化的前提下,有所发展与创新,以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价值。民俗文化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作为上海民俗文化的重要形式,传统庙会(又称“香汛”“庙市”“节场”等)通常是依托庙宇及其周围空间、定期举行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如今,不少传统庙会节庆在经过历史时期的中断之后又得以恢复,并呈现出一种都市节庆文化空间的内在重构特征。如何在当代上海都市社会环境中实现这类民俗文化的综合保护与创新发展,并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社会文化功能与现实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恢复举办的上海浦东三林镇圣堂庙会及由此拓展形成的“上海民俗文化节”,是当代上海都市节庆文化空间重构的典型案例。从圣堂庙会到民俗文化节拓展、重构的都市节庆文化空间能够适应现代化都市社区文化生活特点和民众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有效拓宽了传统庙会及相关民俗文化元素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发展空间。具体而言,
王群韬助理研究员专著:《殊途同归——明清泽州地区三教庙的研究》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群韬博士的论著《殊途同归——明清泽州地区三教庙研究》,由上海书店出版涉于2022年9月正式出版。 自唐宋以降,中国社会形成了儒释道三教交融互摄的思想文化格局,同时在信仰实践层面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生动形态。传统的宗教学研究,多重视“三教合一”的义理研究,而对庙宇、祭祀实践层面的“三教合一”关注不多。 本书选取明清时期山西泽州地区大量分布的三教庙为考察对象,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记载,对这类庙宇的区域分布、基本类型、规制格局、修建群体以及相关祭祀活动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与探讨,并寻绎其扎根的地方社会结构与文化习俗的深厚土壤。这种从民间信仰实践出发的观察和研究,可能更接近中国宗教的本质,同时也更能反映出中国宗教文化传统“多元兼容”、“和谐共生”的内在特征。 本书列入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丛书
晏可佳研究员译著:《永恒回归的神话》/ 米尔恰•伊利亚德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晏可佳研究员翻译的《永恒回归的神话》,于2022年3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为世界著名宗教史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恰·伊利亚德在二战结束后至1955年,以法文写作出版了一系列宗教著作,包括《永恒回归的神话》、《宗教思想史》、《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瑜伽:不死与自由》、《萨满教:古老的昏迷术》等。这系列著作几乎涵盖了20世纪所有宗教的重要研究领域,使他成为一名蜚声国际学术界的宗教史家。 本书以传统社会的古人和被打上犹太﹣基督教烙印的现代人对自我存在的不同认识入手,参考了数量惊人的古代文化习俗与学术研究著作,展现原始宗教文化的宗教表达和活动,分析理解其背后的哲学观念。伊利亚德认为,永恒回归的神话及永恒回归的模式,是一切宗教、仪式和神话的一个基本的主体和模式,是初民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循环变异现象的神话史概括和总结。理解“永恒回归”模式,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于人类存在位置的想象,也有助于为现代人摆脱身处历史时间的困境提供某种精神方案。
宗教研究所支部举行与“宗教中国化”研究议题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宗教研究所支部举行与“宗教中国化”研究议题相关主题教育活动李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成为我国宗教工作、宗教研究以及宗教界自身发展关注的重要学术和现实议题。宗教研究所支部为提升科研人员对“宗教中国化”研究议题的理解,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于2023年6月9日上午邀请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历史和遗产保护专业高曼士教授做“宗教空间与近代江南天主教的中国化——宗教建筑史的视野”主题讲座。首先,高曼士教授通过历史档案研究,回顾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梵蒂冈首任驻华宗座代表刚恒毅(Archbishop CelsoCostantini)推动下,中国天主教建筑风格由普遍的西方哥特式向中国基督徒式样的转变,特别以传教士葛利斯(Adelbert Gresnigt)的宗教建筑设计和实践为例,分享了大量珍稀历史档案资料和图片,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天主教中式或者中西合璧建筑的历史面貌。其次,高曼士教授借助田野调查和档案材料,重点介绍了近代江南地区特别是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具有天主教中国传统意蕴和风格的宗教建筑,如位于上海老城厢的敬一堂等,阐释了近代江南天主教内部在宗教建筑的中国化方面的多元探索和
赵博阳助理研究员专著《中世纪教会济贫法研究》
专著简介《中世纪教会济贫法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博阳博士的论著《中世纪教会济贫法研究》,由商务印书馆于2021年6月正式出版。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上,以天主教会为主导的济贫活动盛极一时。在成熟形态的国家成型之前,教会作为超国家组织,进行了广泛的扶贫济困活动。为了确保慈善事业的有效开展,教会创制、颁布法律,指导、规范济贫实践。中世纪的教会法学家们也热衷于探讨贫穷与贫民的问题。他们对法律文本进行评注,阐述自己的法学思想,极大丰富了教会济贫法的内涵。《中世纪教会济贫法研究》一书即以中古教会法律文献、法学家评注等为基础材料,探讨教会济贫法的原理、制度与实践。本书分设五章。第一章从教会法语境下的贫穷观入手,回顾罗马法框架内的“贫穷”,梳理《圣经》文本中,及教会各类重要代表人物的贫穷观,继而引出中世纪教会法学家的思想,并进一步呈现教会法对贫民基本权利保护的内容。本章针对基本权利中获得救济权和社会经济权中的受教育权进行讨论。第二章,重点探究教会法对贫民的财产权的保护。研究者首先回溯了中世纪社会中贫民生活和财产的状况;其次探讨了格氏律中有关财产公有和私有之间矛盾的权威规定,以及教会法学
吴雅凌研究员译著:《伦敦文稿》/西蒙娜•薇依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吴雅凌研究员翻译的《伦敦文稿》,由华夏出版社2020年6月正式出版。《伦敦文稿》尽可能完整地收录了法国思想家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二战期间在伦敦去世以前的文稿和书信(1942年12月至1943年8月)。在这短短的四个月中,薇依留下数量惊人的文稿:《扎根:灵魂的诸种需求》,《伦敦文稿及书信》,含《个人与神圣》、《我们为正义而战吗?》、《临时政府的合法性》、《人类义务宣言研究》、《新宪法草案意见稿》、《新宪法的基本观点》、《这场战争是一场宗教战争》、《反抗的思考》、《全面取缔政治党派摘要》,《与法国人民命运攸关的殖民问题》等文稿与书信。相较此前一些未完成手稿或笔记,这些篇目完整独立,一气呵成,谋篇更成熟,尤其走笔中让人感受到为思想寻求语言表述的专注和灵性领悟。其中大多数系为法国抵抗组织撰写的参考材料,内容涉及战争时局和国际形势、法国战后政府重建工作,以及她本人长期沉思的哲学与宗教问题。
党建工作
+More
宗教研究所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暨支部书...
2023-08-31
宗教研究所支部举行与“宗教中国化”研...
2023-07-17
宗教研究所举行主题教育专题学习暨统战...
2023-07-17
宗教研究所举行主题教育暨领导班子讲党...
2023-07-17
宗教研究所支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
2023-05-26
宗教研究所组织党员群众收看党的二十大...
2023-04-06
宗教研究所支部开展学习《习近平谈治国...
2023-04-06
学者观点
+More
专著简介 《中世纪教会济贫法研究》 赵...
2021-11-12
专著简介 《偏移:从荷马到拉辛》 吴...
2021-11-12
译著简介 《伦敦文稿》/西蒙娜•薇依 ...
2021-11-12
学术期刊
+More
《当代宗教研究》
研究生教育
+More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202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通知
2023-04-07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
2023-04-07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通知(4.10更新)
2022-04-08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
2022-04-06
招生简章
导师介绍